close

【皮膚黴菌學】頂孢黴菌 Acremonium

台大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頂孢黴菌(枝頂孢黴菌,Acremonium spp.)」以前稱為「對頭孢黴 Cephalosporium spp.)」,最早由Corda於1839年提出論文報告。

一般的真菌可根據它們形成的菌落形態,區別為黴菌(霉菌,mold)與酵母菌(yeast)兩類,

Acremonium 菌屬於mold的菌落形態,通常只引發局部性(localized)的感染,是造成「白色顆粒足菌腫」(white grain mycetoma)的病因,若感染指甲形成甲癬(onychomycosis),可造成「遠端甲床下黴菌病(dist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 DSO)的表現;若眼睛受到感染,可導致眼角膜炎(keratitis)眼內炎(endophthalmitis)。在免疫能力低下的病人,可出現散播性(disseminated)感染特徵,發生心內膜炎(endocarditis)腦膜炎(meningitis)的狀況。

此菌廣泛分布於全球,為「世界種」(泛世界分布,cosmopolitan)的黴菌,可在土壤與植物殘渣中分離出來。在實驗室培養的生長中等快速(moderately rapid,在攝氏25度培養7天,菌落直徑介於1至3 cm),可於5-7日內成熟。

皮膚科醫師在鑑定黴菌時,常使用「玻片培養」(slide culture)的方式,在玻片培養下,此菌呈現分生孢子(conidia)聚集於細窄瓶梗(phialides)頂端的形態,猶如「細柄的新娘捧花」。(此菌須與Cunninghamella spp.相比較,Cunninghamella spp.的玻片培養形態,呈現「胖胖柄上圓圓的新娘捧花」)

註:Cunninghamella spp.呈現此形態的原因,是因為孢子囊柄(sporangiophore)的頂端具有一個囊泡(vesicle),該囊泡長出多個小孢子囊(sporangiole),每個小孢子囊具有一個孢子(spor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