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皮膚寄生蟲幼蟲移行症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台大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早在一百多年前,醫學文獻上就已經有「皮膚寄生蟲幼蟲移行症 (cutaneous larva migrans)」的記載。
此病的特徵為蛇行狀(serpiginous)紅色搔癢性皮疹,有多種線蟲(nematode parasistes)皆可造成,但最常見者是鉤蟲(Ancylostoma),雖然台灣現在已遠離寄生蟲肆虐的年代,但仍不時有這類的病例零星出現。
鈎蟲幼蟲可在人體接觸土地時,趁機鑽入皮膚之內,只造成很小的傷口,在開始的時候不一定會造成明顯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由足部進入,但其它部位的皮膚亦為可能的進入口。
圖:皮膚寄生蟲幼蟲移行症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可造成幼蟲移行症的寄生蟲:
(參考eMedicine網站的美國資料)
I. 常見的種類
1. 巴西鉤蟲 Ancylostoma braziliense:這是最常見的感染源。
2. 犬鉤蟲 Ancylostoma caninum (dog hookworm):常見於澳洲。
3. 狹頭鉤蟲 Uncinaria stenocephala (dog hookworm):常在歐洲發生。
4. 牛鉤蟲 Bunostomum phlebotomum (cattle hookworm)
II. 較罕見的種類
1. 錫蘭鉤口線蟲 (錫蘭鉤蟲) Ancylostoma ceylonicum
2. 管形鉤口線蟲 (管形鉤蟲,又稱為貓鉤蟲) Ancylostoma tubaeforme (cat hookworm)
3. 美洲鉤蟲 (又稱為人鉤蟲) Necator americanus (human hookworm)
4. 乳突類圓線蟲 (乳突狀糞桿線蟲) Strongyloides papillosus (感染山羊、綿羊、牛隻的寄生蟲)
5. 韋氏類圓線蟲(馬糞桿線蟲) Strongyloides westeri (感染馬的寄生蟲)
6. 十二指腸鉤蟲 Ancylostoma duodenale
治療方式:
雖然此為「自限性疾病」(self-limited disease),也就是不用治療可自行痊癒的疾病 (因為寄生蟲幼蟲最後會在皮膚內死亡),但卻可能引發感染與嚴重搔癢,所以仍應治療。
治療方法有兩類:
1. 內科療法:服用口服抗組織胺與驅蟲藥,但蟲體仍可能在皮膚內爬行前進與存活一段時間。
可選擇的藥物包括mebendazole, ivermectin, thiabendazole, albendazole.
若有細菌性感染的併發症(如蜂窩性組織炎),則須同時治療。
2. 外科療法:由皮膚科醫師觀察病灶,研判蟲體位置,將牠所在處的皮膚連同蟲體切除,並可進行病理檢查。若可在超音波導引下,尋找蟲體,則外科手術的成功率可再提高 (如下圖所示)。
圖:台大皮膚科門診的高頻軟組織超音波 (操作者:王修含醫師)
圖: 寄生蟲幼蟲移行症 larva migrans 及其皮膚超音波表現(左:病灶,右:正常組織的超音波)
台大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早在一百多年前,醫學文獻上就已經有「皮膚寄生蟲幼蟲移行症 (cutaneous larva migrans)」的記載。
此病的特徵為蛇行狀(serpiginous)紅色搔癢性皮疹,有多種線蟲(nematode parasistes)皆可造成,但最常見者是鉤蟲(Ancylostoma),雖然台灣現在已遠離寄生蟲肆虐的年代,但仍不時有這類的病例零星出現。
鈎蟲幼蟲可在人體接觸土地時,趁機鑽入皮膚之內,只造成很小的傷口,在開始的時候不一定會造成明顯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由足部進入,但其它部位的皮膚亦為可能的進入口。
圖:皮膚寄生蟲幼蟲移行症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可造成幼蟲移行症的寄生蟲:
(參考eMedicine網站的美國資料)
I. 常見的種類
1. 巴西鉤蟲 Ancylostoma braziliense:這是最常見的感染源。
2. 犬鉤蟲 Ancylostoma caninum (dog hookworm):常見於澳洲。
3. 狹頭鉤蟲 Uncinaria stenocephala (dog hookworm):常在歐洲發生。
4. 牛鉤蟲 Bunostomum phlebotomum (cattle hookworm)
II. 較罕見的種類
1. 錫蘭鉤口線蟲 (錫蘭鉤蟲) Ancylostoma ceylonicum
2. 管形鉤口線蟲 (管形鉤蟲,又稱為貓鉤蟲) Ancylostoma tubaeforme (cat hookworm)
3. 美洲鉤蟲 (又稱為人鉤蟲) Necator americanus (human hookworm)
4. 乳突類圓線蟲 (乳突狀糞桿線蟲) Strongyloides papillosus (感染山羊、綿羊、牛隻的寄生蟲)
5. 韋氏類圓線蟲(馬糞桿線蟲) Strongyloides westeri (感染馬的寄生蟲)
6. 十二指腸鉤蟲 Ancylostoma duodenale
治療方式:
雖然此為「自限性疾病」(self-limited disease),也就是不用治療可自行痊癒的疾病 (因為寄生蟲幼蟲最後會在皮膚內死亡),但卻可能引發感染與嚴重搔癢,所以仍應治療。
治療方法有兩類:
1. 內科療法:服用口服抗組織胺與驅蟲藥,但蟲體仍可能在皮膚內爬行前進與存活一段時間。
可選擇的藥物包括mebendazole, ivermectin, thiabendazole, albendazole.
若有細菌性感染的併發症(如蜂窩性組織炎),則須同時治療。
2. 外科療法:由皮膚科醫師觀察病灶,研判蟲體位置,將牠所在處的皮膚連同蟲體切除,並可進行病理檢查。若可在超音波導引下,尋找蟲體,則外科手術的成功率可再提高 (如下圖所示)。
圖:台大皮膚科門診的高頻軟組織超音波 (操作者:王修含醫師)
圖: 寄生蟲幼蟲移行症 larva migrans 及其皮膚超音波表現(左:病灶,右:正常組織的超音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