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狀菌病(botryomycosis)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葡萄狀菌病(botryomycosis,又稱為葡萄球菌病/葡萄狀黴菌病),另一個名稱為「細菌假性黴菌病」(bacterial pseudomycosis),是因細菌感染造成的慢性(chronic)或亞急性(subacute)肉芽腫疾病(bacterial granulomatous disease), 好發於皮膚與皮下組織,偶見內臟部位的感染,病灶內會形成葡萄狀的顆粒,臨床上可見到慢性化膿的皮膚潰瘍,伴隨皮膚結節與硬塊,臨床與組織病理的表現類似 「足菌腫」(mycetoma)或放線菌病(actinomycosis)的表徵。罹患此病者,大多具有免疫功能低下的問題,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糖尿病、慢性肉芽腫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此為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患者白血球中的吞噬細胞無法對抗外來病原體)、曾經接受器官移植、長期酗酒(alcoholism)、感染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 1)患者,或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愛滋病患者。

        此病最早由德國病理學家Otto Bollinger(1843-1909)於1870年發現,並由兼具寄生蟲學與微生物學專長的義大利獸醫師Sebastiano Rivolta (1832-1893)於1884年命名。希臘文中的 botryo就是「葡萄」(grapes)的意思,希臘文中的  mykes = fungus,也就是黴菌的意思,因為當初誤認為是黴菌造成的感染,所以字尾加上-mycosis 的字根。直到西元1919年,由病灶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之後,此病的病原才確定為細菌。 葡萄狀菌病可發生於人類、牛、馬、豬等物種,最早將此病命名的Rivolta即為獸醫師。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銀膠菊皮膚炎(Parthenium dermatitis)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銀膠菊是一種外來種植物,原產於美洲大陸的美國南方、墨西哥、中南美洲等地,但因適應力強,且具美麗的葉片與狀似滿天星花朵的外觀,近年來被引入台灣,大量繁殖後,造成台灣本土生態的嚴重破壞。此植物具有毒性,體表的纖毛具有銀膠素(parthenin)毒性物質,花粉亦具致敏性,可透過空氣散播(air borne)過敏原,會引發過敏性鼻炎、氣喘、接觸性皮膚炎,食用這種植物,也會造成肝臟損傷。銀膠菊因此被列入對台灣威脅度最高的外來種植物之一。

        在美國、墨西哥、西印度群島、中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中國、越南等地區,已發生許多銀膠菊皮膚炎(Parthenium dermatitis)的案例。銀膠菊在台灣的根據地,原本只在高雄、屏東地區,但這幾年來逐漸北移,台中、苗栗已有植株出現,若此植物更加普遍,未來台 灣也會出現多起銀膠菊皮膚炎的案例,值得大家正視此問題!在野外宜避免皮膚直接碰觸,若有護具防護,可協助拔除此植物,為台灣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訣】造成endothrix的黴菌菌種記憶口訣

台大皮膚科醫師 王修含

某些毛癬菌(trichophyton spp.)可造成endothrix,
整體而言,引發endothrix的黴菌菌種數目遠少於ectothrix的菌種數量,
但常與ectothrix的菌種混淆,不易記憶,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抗生素(antibiotics)的藥理學機轉--皮膚科醫師觀點的抗生素簡介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以下是Yahoo奇摩知識+的提問: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32906165
Question: 我是藥學系學生,對於藥理學和微生物免疫學讀起來似有障礙,念不起來。藥理學是抗生素那邊,一下30s一下50s還有DNA干擾用藥那邊,機轉根本稿不懂,感覺好複雜…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薛門氏節點(Schmorl's node)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薛門氏節點(Schmorl's node)一個關於脊椎骨的病理與影像醫學名詞,最早由德國病理學家Christian G. Schmorl於1927年提出。它為一種脊椎骨「疝氣」(herniation)的異常表現,好發於人體中間與下方部位的脊椎骨(即胸椎與腰椎,thoracic & lumbar vertebrae)。由於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又稱為脊椎盤spinal disk)的軟骨(cartilage)壓迫鄰近的脊椎骨質部位(椎體,vertebral body),穿過椎體的終板(end-plate)後,向椎體內突起,形成袋狀構造,可藉由一般的X-光檢驗或核磁共振影像(MRI)、電腦斷層掃描(CT)等影像學檢查發現。

原始圖片轉載自http://www.eorthopod.com/images/ContentImages/spine/spine_thoracic/scheuermanns/thoracic_scheuermanns_anatomy02.jpg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疫性皮膚病,你知道多少?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朱家瑜醫師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降血脂藥物fenofibrate(非諾貝特)  引起的皮膚光敏感反應

台大皮膚科  洪楨邦、王修含、朱家瑜醫師.

Fenofibrate(非諾貝特,例如「濁血清」微粒膠囊® Down-Lip micronised capule) 是一種常用的降血脂藥物,但服用後,若接觸日光、紫外線,可能會引起皮膚的光敏感反應。以下為一例由台大醫院皮膚科洪楨邦、王修含、朱家瑜醫師發表的病例:

詳細病例論文發表於「中華皮膚科醫學雜誌」,PDF檔案下載: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異位性皮膚炎的照顧原則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  王莉芳醫師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皮膚炎與濕疹

    顧名思義,皮膚炎就是「皮膚發炎」所造成的疾病。一般來說,皮膚炎可以根據發生的原因,區分為外因性皮膚炎與內因性皮膚炎:外因性皮膚炎乃是由於外來因素造 成刺激或過敏而導致發生的皮膚炎,像化妝品過敏、清潔劑刺激皮膚等都是屬於這一類;內因性皮膚炎則是指皮膚炎發生的原因是由於病人本身內在的因素,例如過 敏性體質的人出現異位性皮膚炎、許多人都有的脂漏性皮膚炎。若依據皮膚炎發病的快慢與症狀,又可區分為急性、亞急性與慢性,急性皮膚炎常會出現又紅又癢、 有時會刺痛的病灶,病人會覺得皮膚在「出水」或「流湯流水」,有時甚至出現水疱;亞急性皮膚炎的表現則是粉紅色至紅色帶有輕微皮屑的皮疹;慢性皮膚炎常常 變得表皮增厚,好像長成厚繭一般,顏色往往比較不紅,但會有較多的皮屑。此外,所謂「濕疹」是指皮膚切片下表皮出現水腫的變化,基本上濕疹與皮膚炎是同義 詞,只是一般人常會無法接受慢性乾燥性如厚皮般的皮膚炎也叫「濕疹」。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禿-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04

圓禿


台大醫院皮膚部  蔡呈芳醫師


skin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